藝人逃兵案揭開兵役不公序幕 政府催役海外青年引發國籍爭議

(編輯中心 綜合報導)
台灣兵役制度目前正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巨大壓力與社會審視,一連串事件,從多位藝人捲入的逃兵爭議,到政府向旅居海外甚至已入籍中國的中華民國公民發出兵役通知,都引發了關於國籍認定、政治忠誠以及兵役公平性的深切討論,這也讓國防體系的信任危機浮上檯面。

藝人涉嫌集體逃兵,司法調查揭露特權疑雲
根據媒體報導,台北地檢署自2024年底起持續偵辦多起藝人涉嫌逃避兵役的案件。其中,包括**王大陸、陳零九、威廉(廖亦崟)**等多名知名藝人,被指控透過仲介偽造高血壓或心臟病等醫療報告,以獲取免役資格。此案據悉牽涉一個非法集團,協助逾二十名演藝相關人士脫離兵役,涉案金額高達數百萬元。這起事件曝光後,迅速引發民眾的強烈質疑:「藝人可以花錢脫役,普通人只能按規定服役,公平何在?」這不僅嚴重衝擊了社會對於兵役公平性的觀感,也暴露了制度可能存在的漏洞。

海外公民收到兵役通知,國籍與忠誠認定引發爭議
除了藝人逃兵案,政府針對海外公民的兵役要求也引發軒然大波。2025年6月,《太報》報導了一起爭議案例:一名男子早在九年前已放棄台灣戶籍並轉設中國戶籍,卻仍收到台灣役政單位寄來的兵役體檢通知。當事人家屬憂心,若返台服役後再回到中國,恐怕會被中國官方質疑其政治立場,進而影響在中國的居留與人身安全。對此,陸委會重申:「為維護兵役公平,只要仍具中華民國國籍,即有服役義務。」

中央社在6月13日也報導,政府近年調整役政制度,自2024年起義務役恢復為一年制後,社會各界對兵役的關注度普遍提高。報導中提及,部分旅居海外且戶籍已遷出的人士也陸續收到役政機關的發函,對於「身分認定標準」的明確性產生質疑。內政部役政署對此回應:「未依法喪失國籍者即為役男身分,依法應履行兵役義務。」陸委會也補充說明,役政機關依法行政,但會特別留意「兩岸往返人員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」,並會在必要時提供協助。